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8篇
中国医学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临床AD治疗药物包括多奈哌齐(donepezil)、利斯的明(rivastigmine)、美金刚(memantine),以及源于天然药用植物石蒜科雪花莲的加兰他敏(galantamine)和千层塔的石杉碱甲(huperzine A)。但这些药物大多作用于单一靶点,无法延缓AD进程。原因在于:随着AD病程进展,各种AD神经毒素相互影响,神经元损伤级联性放大。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与宿主共生,既可看作一个整体,又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从整体角度出发,肠道菌群与人类共生可视为人体特殊的"器官"。笔者认为肠道菌群及人体内其他部位的菌群失调可视为中医"外毒"的范畴,而因菌群失调导致的脂代谢及代谢产物异常和促炎因子释放增加可视为"内毒"的范畴。对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深化瘀毒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探索中药处方中应用活血解毒中药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1年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全国10家三级甲等医院共1 220例基线资料齐全、有完整中药处方信息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临床诊疗与随访数据,将处方中含有兼具活血、解毒功效中药的患者归为活血解毒中药组,处方中含有活血中药和解毒中药配伍的患者归为活血解毒处方组,其余患者归为对照组。采用Cox回归方法比较三组患者在1年随访期时再发心血管事件情况。结果 经校正的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活血解毒中药组的患者发生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卒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和硬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卒中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风险分别降低了69%(P<0.01)和58%(P<0.05);活血解毒处方组的患者发生主要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降低了42%(P<0.01),而硬终点事件的发生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中药处方中应用活血解毒中药,或将活血中药与解毒中药配伍使用,可显著改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短期心血管预后。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病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效改善高血压及相关心血管损害是其防治任务的重点。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具有长期实践性,学者多倡导从肝论治或从血脉论治,然鲜少涉及肺。近年研究表明,肺在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可指导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基于“肺朝百脉”理论,笔者从中医学及现代医学的角度对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归纳高血压病从肺论治的中医防治原则,探讨新的辨证思路和治疗方法,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养心定悸胶囊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气阴两虚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研究方案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No.ChiCTR1900020720)。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方法,在16家医院同期进行,筛选受试者330例,最终入组受试者240例,采用中心分层区组随机化方法,分为试验组(120例)和对照组(120例)。试验组口服养心定悸胶囊(8粒,2次/日);对照组口服养心定悸胶囊模拟剂。在试验期间不使用除β受体阻滞剂(不包括索他洛尔)外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周期8周。主要疗效指标:第8周室性早搏总有效率。次要疗效指标:(1)第4周室性早搏总有效率;(2)第8周室性早搏次数变化值;(3)第8周中医单项症状变化情况(消失率)。结果?用药4周时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室性早搏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82% vs. 30.51%,P=0.1381),用药8周时,试验组患者室性早搏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0.18% vs. 31.36%,P<0.0001)。用药8周时试验组室性早搏次数变化值高于对照组(2 808.33±6 952.62 vs. 239.34±7 286.79,P=0.0003),心悸消失率、气短消失率和乏力消失率均高于对照组(50.00% vs.31.58%,P=0.0050;69.44% vs.50.00%,P=0.0160;74.44% vs. 57.14%,P=0.0160)。试验组女性用药8周时室性早搏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4.29% vs. 27.78%,P<0.0001)。无论室性早搏次数的多少或者是否有合并疾病,试验组室性早搏有效率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P<0.01)。两组安全性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心定悸胶囊能有效减少室性期前收缩次数和改善相关症状,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8.
痰浊痹阻是冠心病的主要病机之一,痰、瘀同源互化,互为因果,共同参与冠心病的病理进程。瓜蒌皮注射液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临床治疗,具有缓解症状,改善预后等作用。然而,目前其相应的中医理论基础及科学内涵有待进一步完善阐明。本文针对冠心病痰浊痹阻的病机,提出瓜蒌皮注射液“从痰论治,痰瘀同调”的治疗理念,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舒张冠状动脉,保护内皮细胞,调节血脂和血液流变性,抑制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由于冠状动脉狭窄、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炎症反应等病理改变,冠心病患者症状以胸闷、心痛为主,中医学认为此为血脉瘀阻、不通则痛。介入治疗解除冠状动脉狭窄后,多致血管内皮修复延迟、功能障碍,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情绪低落、气短乏力等,中医病机为“虚在气”;血管内膜损伤诱发的血小板活化、凝血级联反应、微血栓形成、斑块碎屑残留等病理改变,此为“留在瘀”。气虚血瘀是介入后冠心病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型。益气活血中药可减少介入后患者心血管事件,改善生活质量,其机制与改善内皮损伤、增强抗血小板聚集、减轻炎症反应等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世界范围内具有高患病率和病死率的重大慢病。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伴随着物质代谢紊乱和由此产生的慢性代谢性炎症,这提示代谢炎症有望成为防治冠心病的有效药物靶点。病证结合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的重要模式,代谢免疫表型机制研究可帮助深入阐释病证结合的科学问题,深化病证结合和代谢免疫表型认识可为防治冠心病中药药效机制探索和创新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